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:“城入赵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”这段文字讲述了和氏璧与赵国之间的故事。和氏璧被视为天下的奇珍异宝,然而至今它已失传,真实的和氏璧模样无人知晓。我们能做的,只有从历史文献中加以想象。和氏璧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宝物,主要源自两件大事。首先,据说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是由和氏璧制成,而这枚玉玺也被历代皇帝视为正统的象征,因而争夺它的历史延续了两千多年。
然而,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,玉玺在流传过程中有可能已经遗失。甚至有可能刘邦所得到的玉玺并非真品。这些都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,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件事是战国时期发生的“完璧归赵”事件。许多人或许对这段历史有些许记忆,因为它常出现在语文教材中。话说秦惠文王得到了这块美玉,而秦昭王——即秦始皇的曾祖父,听闻此事后,提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。
秦昭王并非昏庸之君,他当然知道这块玉璧的价值,并不会轻易答应,赵王也深知其中利害。赵国的处境相当为难,毕竟秦国已经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,给予赵国还是不给予,都会让他们痛心。此时,蔺相如挺身而出,提出自己去见秦王,若秦国愿意交出城池,就赠与之;若不愿,自己必定将和氏璧带回赵国。历史的结局大家已经知道了,蔺相如凭借过人的智慧,最终让和氏璧顺利完璧归赵。
展开剩余66%然而,课本中常提到的只是表面上的完璧归赵——秦国未能给赵国城池,而赵国也没有将和氏璧交出给秦国。但之后的局势却更加复杂和严峻。秦昭王显然并非愚蠢之君,表面上的失败并不能否定他政治上的手腕。完璧归赵之后,蔺相如得以升任上大夫,和廉颇一同成为赵国的得力将领。许多人原以为赵国在蔺相如和廉颇这对将相的协作下,会日益强盛。然而,事实却恰恰相反。虽然赵国这边和气融洽,然而秦国却早已将攻赵的计划提上日程。
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的辅佐,但秦国也有白起这样一位战神。次年,白起带领秦军进攻赵国西境,杀死二十万赵军,夺取了石城。虽然赵国暂时保住了和氏璧,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接下来的几年,赵国与秦国的战斗愈演愈烈。
最为惨烈的一战发生在蔺相如的晚年,公元前259年,完璧归赵后的第22年。那时赵惠文王已经去世,蔺相如年事已高,身体虚弱,秦国趁机以上党为借口再次发动进攻。这便是著名的长平之战。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一举歼灭了赵国四十万大军,赵国从此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。秦军再次兵临邯郸城下,而躺在病床上的蔺相如虽然焦急万分,却已经无力回天。赵国最终只能通过其他五国的援军才勉强保住了国家的存续,而蔺相如也在这段时间内去世。
与此同时,蔺相如的好友廉颇在长平之战后被逐出赵国,永远失去了重用的机会,最终死于楚国寿春。纵观整个战国时期,小小的计策和机智之举终究无法改变大势,最根本的还是国家的实力。蔺相如凭借一系列巧妙的策略,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,确实在短期内给赵国带来了些许安宁,但赵国无法与日益强大的秦国抗衡。
秦国自秦孝公时代起便未曾衰弱过,实力不断壮大,每一代君王都为英明之主。而赵国虽然在口头上胜过了秦国,但真正的胜负却是要看实力的较量。战国时代是一个由实力决定成败的时代,因此尽管当时赵国未将和氏璧交给秦国,最终却未能改变秦国强大的命运。正如历史所显示的那样,秦昭王未能得到和氏璧,而他的曾孙秦始皇,却轻易地拥有了这一至宝。如果赵国当时将和氏璧交给秦国,或许能换得一时的和平,但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